鲁迅的<<纪念刘和珍君>>的背景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7 04:38:06
鲁迅的<<纪念刘和珍君>>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成的?里面有哪些话比较出名?
是么?我以为沉默啊沉默,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.会更出名呢~

真的勇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大概是这个比较出名,也可能不对啊,大家拍砖。

鲁迅的《纪念刘和珍君》一文是在以下历史背景中写成的:

1926年初,帝国主义军队派军舰进驻大沽口,企图干涉中国人民如火如荼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行动。当时北平的女子学校学生向当局请愿,要求驱逐外国舰只,并且要求驱逐破坏女子学校安定的杨荫瑜、章士钊等人,当局竟下令军警向请愿学生开枪,酿成“三一八惨案”,刘和珍、杨德群等人都是在这次惨案中遇害的。

我认为文中以下这些话比较出名,甚至到了今天仍有警世意义:

(1)沉默啊沉默,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。

(2)时间永是流逝,街市依旧太平,有限的几个生命,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,至多,不过供无恶意的“闲人”以饭后的谈资,或给有恶意的“闲人”以“流言”的种子。(我们今天的人与那时相比,依然是鲁迅先生笔下此句的那般麻木,所以很多人得不到正确的评价,如邓**)

都很出名啊,不在沉默中爆发显然更加有名。

沉默啊沉默,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
很有名呢

写作背景:
文中写到的“三·一·八”惨案是继“五卅惨案”后,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——次大屠杀,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。1926 年3月12日,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,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,炮击国民军。国民军开炮还击,日舰被迫退往塘沽。大沽口事件发生后,3月16日,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、美、法、意、荷、比、西等国,借口国民军违反《辛丑条约》,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,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,准备武力进攻。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,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。3月17日,部分学校,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,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,广大群众更加愤怒。3月18日,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,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。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,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,打死打伤200余人,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“三·一八”惨案。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。
3月18日下午。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《无花的蔷薇之二》。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,在文末特地